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将食品安全搬上互联网,创建了食品安全透明共治新体系,初步实现了对区域内食品生产、流通和餐饮企业的全过程监控、全方位覆盖、全链条追溯、全信息共享、全系统透明的食品安全监管新格局,探索出了一条政府有效监管、企业诚信自律和各社会主体积极参与的食品安全透明共治共享新路径。
12月6日,由中国食品安全指数研究工程办公室主办的“食品安全透明共治淮安模式研讨会”在江苏省淮安市举办。来自多家协会、大学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媒体及企业的相关人士,以正在实施的“淮安模式”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如何真正实现社会共治,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淮安模式”强化监管力度
延伸至产业链的“毛细血管”
淮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邱金义说,尽管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总体形势稳中向好,但也要清醒地看到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还存在主体责任压实难、监管触角延伸难、社会共治参与难、信用评价分级难、食安状况评估难等诸多难题。

记者了解到,淮安市结合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和江苏“智慧城市”建设要求,运用4G无线传输、云存储、云计算、云监控等互联网技术,与中国食品安全指数研究工程办公室等单位共同研发了“淮安市食品安全透明共治信息化系统”。这一系统通过布局“三类终端”,打造“四大模块”,创建“五个数据子库”。三类终端”,即生产经营者应用终端、监管部门监管终端和消费者使用终端。“四大模块”,即透明安全餐饮模块、透明放心菜市场模块、透明合格食品生产模块、透明食品流通模块。“五个数据子库”,即食品生产经营主体信息、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地理信息、食品信息、食品流向、食品检验票证资料等。“六全六可”,即全链条数据可贯通、全业态可覆盖、全流程可透明、全过程可监督、全社会可参与、全方位可评价。
“公开才能公平、公正;透明才能具有预见性。”中国商业联合会原党组书记张志刚在考察透明安全餐饮模块中的试点淮安市实验小学新城校区食堂后十分感慨地说。淮安市实验小学新城校区陈校长告诉记者,自2015年12月以来,学校应用“食品安全透明共治”系统,实现主体责任、原料采购、厨房加工、食品留样、检测结果、执法监督、公众评价、网上溯源、安全等级等全部公开透明。学生家长和教职员工可以通过手机下载APP,从网络上实时查看厨房加工过程及食材采购来源,从而让更多的人直接参与学校食品安全监督,保障全校师生饮食安全。
在淮安市最大的一级农贸批发市场明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走访时,记者了解到,无产地证明或检验合格证明的卖货车辆在进场前均须先进行抽验,检测合格后方可入场销售。场内批发经营户向下游经销商随货出具“E票通”单据,下游经营者无需重复录入数据。而在零售菜市场调查中,记者发现,丰登路农贸市场则是索取“E票通”和快检模式并行。快检主要是针对地产农产品和未索取上游检验证明的食用农产品进行农药残留等快速检验,合格后才能进入菜市场销售。在这里,前来买农产品的顾客只须扫一扫商户摊位上的二维码就可以了解到所购农产品的农残检测合格情况。

专家们认为,淮安食品安全透明共治系统实现了公开透明,为食品安全城市创建提供了平台、技术支撑和配套机制。这一系统还可以自动采集监管部门监管抽检、市场主体自我管理、消费者评议评价等数据因子,构建食品安全指数模型,既方便县乡随时“自检”,又方便省市随时“评估”,从而准确掌握区域食品安全状况,实现食品安全城市创建可量化、可评价、可考核。
“淮安模式”符合国家发展战略
应进一步完善并逐步推广
记者了解到,淮安市食品安全透明共治体系相关平台从今年4月份试运行以来成效明显:“透明安全餐饮”平台已接入餐饮单位2851家;“透明放心菜市场”平台已经覆盖全市66个室内农贸市场、5545个经营户、83家大型商超和2家网货中心,蔬菜平均合格率由建设初期的92.1%提升至99.6%,农残检测抑制率由46.2%下降到21.3%,居全国前列;“透明合格食品生产”平台已经覆盖全市32家大型食品生产企业。“透明食品流通”平台已经覆盖市区主要商场超市。近3年来,淮安市实现食品安全零事故,去年全市食品及相关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9.28%。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信息局原局长薛宝生指出,食品安全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淮安食品安全透明共治信息化系统也是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内容,应该进一步整合数据资源,深度挖掘分析数据价值。他建议,加强顶层设计与横向关联拓展,避免“就食品安全说食品安全”,提升新的认识水平。
中国人民大学吕小明教授在研讨中指出,食品安全关系千家万户,食堂餐饮安全关系学校师生和家长。淮安食品安全透明共治模式,是淮安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为百姓做的一件大好事,他希望这一淮安模式能惠及更多人。
运用食安指数研究
积极推进食品安全深入“共治”
淮安市食品安全透明共治系统信息化平台的研发得到了中国食品安全指数研究工程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中国食品安全指数研究工程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温栎群介绍,中国食品安全指数研究工程主要从事食品安全信息及数据收集分析、食品安全指数及食品健康质量大数据研究发布、食品安全舆情监测、食品安全数据及信息咨询服务,努力建设成为权威性公益性的食品安全健康综合信息化平台,构建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发挥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数据资源库和研究智库的作用。
温栎群认为,作为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工作的数据智库,食安指数研究将为政府、企业及消费者三方面提供客观的、定量定性、通俗、概括性的数据信息服务,帮助政府进行监督管理,引导企业生产经营健康食品,面向广大消费者普及食品安全知识等,推动政府,民众,企业,社会组织、团体、协会,第三方机构及媒体(包括行业媒体及社会媒体)在食品安全治理上的主动参与性、合作性及协同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食品安全,共同治理食品安全,共同分享食品安全成果的良性循环。
不同于英国经济学人智库对全球食品安全指数的指标构建,中国食品安全指数(CFSI)系统以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可持续性、食品供应这三个维度为基础,下设20多个指标,从三个不同层面综合反映及评估中国的食品安全,其数据来源是以政府相关部门定期发布的数据信息为基础。而淮安食品安全透明共治信息化系统所生成的大量数据有效地解决了食品安全指数数据来源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中国商业统计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勇进在研讨中指出,食品安全涉及多个方面,因此食品安全指数的制订需要多个指标来综合加以反映。中国食品安全指数研究工程办公室研制的中国食品安全指数(CFSI)模型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进一步研究完善之后,可以在一定的区域和行业加以试用。
中国食品安全指数研究工程办公室副主任吴吾表示,淮安食品安全透明共治信息化系统初步建立了食品安全信息数据交流机制和食品安全共享数据库,增加食品安全数据信息的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同时,所形成和积累的大量的检测检验以及相关数据,对于进行食品安全指数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下一步,办公室将与淮安市食药监局密切合作,在全面系统收集处理相关数据基础上,形成具有公信力、引导力和鞭策力的大数据产品,研制淮安食品安全指数,完善食品安全评价系统,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提供智力支撑。
吴吾建议,进一步完善淮安模式,并逐步构建起国家、省市、县级三级网络系统,从国家层面建立统一标准和数据接口,省级根据地方特色进行补充,市级负责区域内的平台建设并推广覆盖实施,从而形成食品安全监管和社会共治的全国网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