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擘画司法体制改革宏伟蓝图,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推动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大潮涌起。这是一场气势恢弘的改革,这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改革。回望改革历程,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试点,从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到合理配置司法职权,从提高司法透明度到加大人权司法保障力度,一系列举措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1、司法改革提升群众获得感
运用新浪微指数检索“司法改革”,发现十八大以来,尤以2014年年中以来,日讨论量出现显着变化,“司法改革要敢啃硬骨头”备受网民关注。2015、2016、2017三年的三个讨论峰值均在全国两会期间,两高司法改革“成绩单”让人民更有获得感。两高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下大气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推动司法改革取得前所未有的突破,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增进人民福祉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司法改革”微指数搜索热度走势(时间:2013年3月至2017年8月;数据来源:新浪微博)
2、注重司改舆论引导 促进内宣外宣融合
回溯十八大以后的司法改革,历经了2015年改革步入深水区时重点面向公众的外向式宣传、2016年改革攻坚期更加重视干警利益调配的内向式引导,2017年将是中国第三轮司法改革的“关键之年”,在舆论引导思路上理应更加注重兼收并蓄内外意见,策略上更加重视“内宣+外宣”在占比、节奏、融合上的技巧提升。
3、中国法治文明的进步传递“司法的温度”
陈满案、呼格案、聂树斌案……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机关先后纠正了一系列重大错案。人民群众从一次次防范和纠正冤假错案的举动中,感受到党中央对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坚定决心,感知到司法在改革中迈向公平公正的坚实脚步。中国法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回应舆论关切、以案释法后所凝聚的共识。司改的民意支持,离不开基层司法工作的细枝末节所引发的“情感共鸣”。这些大案要案传递的“无罪推定”信号,一线基层工作细节所传递的“司法的温度”,日后仍需借助官方新媒体、网络视频直播等新媒介形式多探索、多呈现。以个案、点滴的累积,让衔接司法专业与公众认知间的桥梁更加牢固和畅通。
4、十九大前夕北京地区最为关注司法改革话题
人民在线数据显示,十八大以来,有关“司法改革”的新闻报道月116万篇,论坛/博客约7.9万篇,报刊文章约为8.2万篇,微博/微信文章数量总计超过67万篇,舆情热度较高。腾讯指数近三个月数据显示,北京、广东、河南、山东、河北等地舆情热度较高,全国多地在全面深化司法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十九大前将多见各地五年成绩总结报道。透过改革让中国的司法更具权威、有定力,仍然任重道远。

图:“司法改革”全国热度分布(统计时间:2017年5月15日-8月15日;数据来源:腾讯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