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平安首届智慧生态大会在深圳蛇口启动。此次大会以"科技,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集结旗下寿险、产险、银行、信用卡、证券、陆金所、金融壹账通、医保科技、智慧城市、平安科技等专业子公司,通过"构建智慧生态,善用科技力量,赋能美好时代"三个篇章,首次全面系统的将平安的科技战略、科研人才计划和十大科技应用场景逐一展出,用科技赋能美好时代。
有意思的是,此次的科技成果展示,并非单一硬核科技,而是融入了各种城市生活场景。就医诊断、交通出行、政府事务等。实际上,平安所提出的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汽车服务、房产服务、智慧城市五大生态圈,其背后都有科技力量作为支撑。
2018年平安集团专门成立了专注智慧城市建设的子公司——平安国际智慧城市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安智慧城市”)。
而这家新主体,则作为整个集团的重要战略项目在推动。那么平安切入智慧城市战局,又有什么与众不同?就此,《21CBR》采访了平安智慧城市联席总经理兼CTO胡玮。
《21CBR》:您觉得,大众现在对于智慧城市有哪些误解?
胡玮: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个形象工程,是因为有人把它做成了形象工程。实际上,在前期智慧城市建设上,大部分技术企业主要是以建设为主。可新一代的智慧城市,包括十九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智慧社会,更强调了社会中人的因素,新的智慧城市体系中,60%的业务应该与市民服务相关的,有20%直接涉及到百姓生活,市民服务会变得非常重要。To C服务需要不断运营优化的,如果建成项目之后,没有重点关注用户感兴趣的、对实际生活有帮助的政府服务和便民服务,就可能就陷入“僵尸运营”,导致收效不佳。
《21CBR》:平安打造智慧城市的差异化在哪里?
胡玮:平安做智慧城市讲求“建设+运营”。为市民、政府、企业服务,是一个持续不断优化的过程,随着运营的深入才能打磨出真正的好产品与好服务。
不断挖掘用户关注的点、政府关注的点、企业关注的点,才能不断提供全社会都想用、爱用的产品。
实际上,智慧城市近年来也经历了政府观念的转变。早期大家都愿意为硬件付费,不愿意为软件付费,所谓的智慧城市是投资建数据中心,可是没有应用、没有数据,硬件无法发挥作用。可现在,大家开始愿意为软件付费,足以说明观念的变化。未来,大家会愿意为服务费用,也就说明了运营建设的重要性。随着政府观念的不断转变,我们以后做“运营+建设”的价值会越来越高。
《21CBR》:平安强调开放,在智慧城市建设上,如何理解这种开放性?
胡玮:平安做智慧城市,一方面,我们认为生态是大家共建的,唯有合作才能共赢。做智慧城市,并非由一家公司全部包揽建设,具体到城市其中某一个项目,不一定是平安一家完成。即使平安中标,项目背后也有四五家公司一起参与建设。可以将平安的角色理解为企业方技术统筹单位,以政府需求为主导,平安完成总体设计和规划。每一个板块则由行业顶尖的企业来建设,这在我们筹备项目时已经有所考量。
另一方面,客户选择也是开放的。不仅要做好产品,还要关注服务,客户对服务满意了,也会选择你的产品。平安的定位是国际领先的个人金融生活服务提供商,在产品和服务上,我们是有信心的。
《21CBR》:在美国、新加坡都有过类似智慧城市的尝试,全球的智慧城市差异是什么?在中国造智慧城市的特点是什么?
胡玮:智慧城市实际上是国外先提出来的,国外的方式跟中国最大的区别是国外是“小政府、大社会。”政府制定一个大概框架推向社会,让企业各自承包。可中国是大政府,全民参与。是以政府主导的智慧层面,政府主导更能够快速把某个领域,或者把整个城市的薄弱环节整体提高。因为“小政府、大社会”的制度,不够系统化。中国的最大特点是可以系统化提升,社会利益优于经济利益。
《21CBR》: 平安智慧城市的布局,我们叫“1+N”平台体系,即1套智慧信息平台,支撑N个智慧城市板块,包括智慧政务、生活、交通、医疗、法律、教育、环保、社区、养老、城管等。有哪些方面是优势?
胡玮:像政务、生活、交通、医疗、环保,我们都是做的相对比较成熟,也有很好的案例。
平安有优势的,比如智慧医疗,平安智慧医疗业务已经横跨中国、东南亚等70多个城市,与国内近20个省市医疗主管单位合作,覆盖了数千家医疗机构。比如智慧政务,本身平安在金融领域有很大优势,我们可以帮助发改委做宏观经济分析。在市民服务领域,“平安智慧生活服务一体化平台”方案已经在深圳、南通、广西、福建等地落地。在交通方面,我们和深圳交警合作发布了“违章智能识别”功能,在不增加一个摄像头的情况下,深圳市98%的违停查处都可以实现智能化处理,准确率也非常高。
过去几年间,平安的很多科技已经很成熟了,此前只是很多技术是服务内部,尚未对外输出,但是现在做生态建设,就是要把更好的技术和产品,尤其是在平安内部环境、在场景里打磨到极致、优化到极致的技术与产品与政府合作,打造智慧城市。